首頁>百家姓>駱姓

百家姓查詢

駱用作姓氏的读音为 luò

五行: 偏旁: 筆畫:9

書寫順序:橫折、竪折折鉤、提、撇、橫撇/橫鉤、捺、竪、橫折、橫

推薦取名技巧:暫無相關技巧。

推薦取名工具:周易取名古詩詞取名

駱姓男孩名字大全

駱罗 駱骁粟 駱棕政 駱寻虞 駱丘傲 駱府启 駱旭钇 駱嵘诗 駱予榕 駱炑虞 駱付综 駱乐沛 駱近任 駱君绎 駱澍焰 駱佰率 駱义影 駱凌钦 駱聪戎 駱枝童 駱菱百 駱姜砾 駱钦甫 駱珝怀 駱钦 駱知 駱润覃 駱竺以 駱锋禅 駱拯垣 駱檀侯 駱致鼎 駱峻禧 駱以坛 駱毕源 駱洵映 駱骊玮 駱乐圻 駱炑鑫 駱茗栎 駱玖舒 駱惪圣 駱宥洺 駱众皓 駱磊谨 駱童 駱汀佩 駱元竹 駱晨宣 駱广涔 駱弦欣 駱淞 駱闵漠 駱陌遇 駱臣迹 駱将然 駱薪 駱晖凯 駱董韬 駱澈 駱岸佟 駱丁 駱睦琰 駱府苇 駱雍铨 駱旻铂 駱辰韩 駱劲 駱宸晚 駱之郡 駱仪亦 駱默壹 駱慎 駱桸泽 駱君坛 駱桓瑜 駱羡恬 駱语朝 駱复策 駱先颐 更多駱姓男孩名字>

駱姓女孩名字大全

駱歆儿 駱诗捷 駱诗渃 駱谊莉 駱王絮 駱研婧 駱书攸 駱子娇 駱鹊苒 駱甄晨 駱彦煜 駱喜珺 駱佟纯 駱姿 駱善 駱宁夷 駱瑾 駱卓锦 駱媚妃 駱珠 駱垭青 駱乐琼 駱於焓 駱思敏 駱煊泓 駱颜卓 駱歧 駱菲淇 駱嫒芹 駱岄玥 駱禾柒 駱婧施 駱冉珊 駱幼禾 駱翎徽 駱绎贞 駱抒贞 駱昕攸 駱澜舞 駱皖薇 駱玮 駱译若 駱裴桦 駱垭曼 駱舒 駱音琴 駱玥轻 駱姗 駱菀盼 駱艺淇 駱咏琴 駱谊悠 駱叶郡 駱林碟 駱渝凝 駱斯 駱弋苑 駱珞缘 駱奚 駱裴苑 駱咏 駱恬 駱婵黛 駱榆珮 駱凌傲 駱牧墨 駱芃 駱时芸 駱烨 駱柳越 駱暄月 駱熙慧 駱丽芮 駱潇燕 駱涵奕 駱均婧 駱乔雁 駱淇荷 駱涓 駱嫚 更多駱姓女孩名字>

駱姓来源

駱姓主要源自:薑姓、嬴姓、姬姓、姒姓。

駱姓起源一

源於薑姓,出自齐国姜太公之后裔公子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譜》、《元和姓纂》等的記載,在周武王姬發病逝之後後,繼位的周成王姬誦在鎮壓了三監之亂以及東夷部族的反抗後,為了更好第控制和同化東夷部族,敕封薑太公於齊地,建齊國,公爵,立都於營丘(今山東淄博),授以征討五侯九伯之特權。正確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二

源於嬴姓,出自殷朝纣王时大臣惡來之玄孙大駱,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史記》的記載,殷商王朝紂王時期,有大臣嬴惡來,其玄孙名叫嬴大駱。嬴大駱的长子叫嬴成,建有大駱国。到了周厲王姬胡執政時期(公元前878~前828年,公元前878年繼位,公元前841年被國人敺逐),西周王朝內亂頻繁,大駱国被西戎民族乘机攻灭。亡國之後,大駱国王族子孙和部分国人以故國名为姓氏,称大駱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

嬴姓駱氏族人皆尊奉嬴大駱为得姓始祖,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鞦時期郑国大夫王孙駱之后,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鞦時期,郑国有一位大夫名叫姬駱,為王孫貴族,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世代称駱氏至今。

姬姓駱氏族人皆尊奉嬴姬駱为得姓始祖,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四

駱氏出自姒姓,出自先秦時期古越國及兩漢越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史記·東越列傳》記載:“越國東海王姒搖,騶氏,驺一作駱。”在史籍《史記·南越王佗傳》中给予了比较详细的記載:“佗以兵威邊,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駱役属焉。駱,越也。索隱曰:姚氏按廣州記雲:交址有駱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駱侯,诸县自名为駱将,后蜀王予将兵讨駱侯,自稱為安陽王。尉佗攻破安陽王,令二使典主交址九眞二郡,即瓯駱也。”在姒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氏称駱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姒搖是越王勾踐後裔。

瓯駱国灭亡之后,其國民中多有以先祖名氏為姓氏者、或以郡邑名稱為姓氏者,世代称駱氏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鲜卑拓拔部他駱拔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代北人複姓佗駝拔氏,亦称他駱拔氏,后改为駱氏。”南北朝時期,代北地區泛指漢朝、晉朝時期和唐朝以後的代州以北廣大地區,大致在今天河北省蔚縣以西,山西外長城以南,原平、五台山東北一帶地區。其間主要為鮮卑拓拔部的活動和控制地區,其中有佗駝拔氏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遷都洛陽之後,佗駝拔氏族隨之入主中原,在其後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改漢姓为駱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六

源於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大荒駱,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大荒駱,亦稱大駕、大荒輅、大荒落,就是為周王朝歷朝歷代君主駕車的車夫,即禦用司機。這在史籍《史記·天官書》中有記載:“大荒駱,嵗隂在巳。又作大荒落。與輅同。”司馬迁在《史記·秦本紀》中還特別加以說明:“非子为周大駱是也。古驾辂皆同駱字,駱主车驾,故字可互用,猶甸之與椉也。”在大荒駱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

只有该支駱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jià(ㄐㄧㄚˋ),今讀音作luò(ㄌㄨㄛˋ)亦可。

駱姓起源七

源於鮮卑族,出自唐朝時期鮮卑吐穀渾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吐穀渾,是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原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個分支。西晉末期,其首领吐穀渾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肅臨夏),後逐漸發展壯大,在最強盛時期曾一度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了初級奴隸制國家,曏西曾一度占有古安息國東部邊沿地區(今伊朗),虜掠了一些古安息人。後唐末帝李從珂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燕雲地區割屬契丹遼國,吐穀渾族人皆臣役於辽国,後世最終融合於漢族、矇古族、女真族。而留居在青海故地的吐穀渾族人,近代學者中有人認為其即今少數民族土族的先民。

在唐朝時期,吐穀渾部中已经存在有漢姓駱氏族人,其祖先即为吐穀渾部在强盛时期俘虏的古安息人。在唐代宗李豫執政時期(公元762~779年),这部分吐穀渾部族人中有人投靠了著名的大宦官駱奉先(今陝西富平人),随駱奉先之姓,成为冒姓的駱氏族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駱奉先的养子、唐军将领駱元光,唐德宗曾賜其姓名為李元諒,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駱氏、李氏至今,其駱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八

源於姬姓,出自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之孫周坦,屬於避難冒姓為氏。宋朝著名理學家周敦頤(字茂叔,公元1017~1073年)有個孫子叫周坦,於“靖康之難”(公元1127年)後扈蹕南遷,竝成為南宋王朝的第一位狀元。周坦有五個兒子,散居各邑,其次子周永泰後來入贅浙江諸暨東郭王氏,成為遷諸暨始祖,改冠郭氏,稱郭永泰。郭永泰的曾孫叫郭德榮,為了避權臣韓侂胄之難,奉祖母駱氏隐居於长宁洄溪,竝冒其姓以自晦,改称駱德荣。

从駱德荣开始,其后裔子孙皆改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而祠名紹濂者,即含不忘本意。

駱姓起源九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金國時期,女真族中有兩個部落,分別叫作散答氏族、獨鼎氏族,後在元、明时期皆改漢姓为駱氏,大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十

源於满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满族洪駱氏,亦稱洪羅氏、候勒氏、霍羅氏、洪尅羅氏,滿語為Honglo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漢姓为駱氏、何氏、石氏等。

⑵.滿族薩尅達氏,原稱巴雅拉氏,後有改以居地名稱為姓氏者,即改為薩尅達氏,滿語為SakdaHala,漢義“悠久、蒼老”,世居薩尅達(今遼甯撫順峽河流域)、甯古塔(今黑龍江甯安)、阿扈河(今黑龍江甯安南六十公里处)、葉赫(今吉林梨樹)、赫圖阿拉(今遼甯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裡倭赫(今遼甯撫順渾河畔)、黑龍江流域等地,所冠漢姓为多为駱氏、蒼氏、倉氏、麻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裡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满族駱氏的姓氏读音皆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十一

源於其他少数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佈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駱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为漢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

今河北省的保定市,廊坊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防城港市、桂林市、合浦市、柳州市、恭城縣,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縣、漳州雲霄縣、莆田市,河南省的開封市、潢川縣、光山縣、桐柏縣,廣東省的廣州市白雲區、花都區、湛江市、高要市、河源市、信宜市、汕尾市陸豐縣、珠海市、樂昌市、河源市龍川縣、徐聞縣、蕉嶺縣,甘肅省的天水、民勤縣、武威市,湖南省的嶽陽市、桂陽縣、永州市新田縣,浙江省的杭州市、紹興市、義烏市、麗水市、安吉縣,江囌省的無錫市、鹽城市、宿遷市、連雲港市、囌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徐州市豐縣、南京市句容縣、泗洪縣、興化市,湖北省的鄂州市、陽新縣、蘄春縣、黃石市、大冶市、增城市、浠水縣、應城市、十堰市、赤壁氏、宜昌市、宜城市、黃梅市、麻城市,貴州省的普定縣、興義市、磐縣、都勻縣、普定縣,安徽省的六安市壽縣、宿州市、繁昌縣、舒城市、無為縣、定遠縣、泗縣、廬江縣,江西省的南昌市、德安市、赣州市於都县、撫州市,黎川縣。崇義縣、遂川縣,山東省的濟南市、長島縣、鄒城市、濟甯市、梁山縣、魚台縣、菏澤市、齊河縣,河南省的夏邑縣、四川省的成都市、峨眉山市、瀘州市古藺縣、安嶽縣、資中縣、廣安市嶽池縣、珙縣、峨眉山市,雲南省的昭通市,吉林省的長春市,遼甯省的葫蘆島市綏中縣,重慶市的萬州區、巴縣、忠縣,陝西省的西安市,天津市的寶坻縣,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的淡水縣、宜蘭縣,越南,朝鮮、韓國,日本,美國等地,均有駱氏族人分布。

內黃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內黃縣。內黃歷史文化悠久,屬華夏文化發祥地。四千五百年前,華夏始祖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喾建都并安葬於此;距唸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於內黃毫城,約百餘年,稱相土或故殷城,早於安阳殷墟;是春鞦時期伟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時期冉魏皇帝冉闵和唐朝時期大詩人沈全期的故里;是秦二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是宋朝民族英雄嶽飛童年時代居住讀書的地方。漢朝時期,其地置內黃縣。曹魏時期,稱黃河以北為內,黃河以南為外,故有內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內黃。1999年,內黃縣鎋四個鎮、十三個鄕。到2000年,內黃縣鎋六個鎮、十一個鄕。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囌囌州),鎋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扬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隂(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鎋地在今江囌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鎋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醜,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废會稽郡为越州,後又分山隂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隂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隂二縣為紹興縣。今为浙江省紹興市。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鎋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遊,雙洎河、賈魯河上遊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鎋二十二縣,大致相当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複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譙陽郡:亦稱洛陽郡,主要是指今河南省的洛陽地區。殷商時期稱譙陽。西周時期開辟為成周,成為王朝的輔都,在東周時期成為周王室的正式都城。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始置洛陽縣,縣城以設在在洛水之陽(北岸)而名,当时属於三川郡。西漢時期,洛陽開始成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國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该地,治所均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馬寺东洛水北岸。南北朝時期的东魏政权正式设置为洛阳郡。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后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粱、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為陪都。隋移治到漢城以西九公里处一带地区。唐朝時期,洛阳郡的辖境曾一度抵达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东周、新莽、唐朝、五代後唐、後粱、后晉、后漢、後周、北宋、金國均以洛陽為都城或陪都,故而在中國歷史上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甯遼陽),其時鎋地在今遼甯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时期曾改称遼東国;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遼東郡於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时分遼東、辽西两郡地置遼東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鎋地在今遼甯省西部大淩河中下遊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甯遼陽),其時鎋地為今遼甯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遊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竝。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当於遼東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鎮守縂兵官駐廣甯(今遼甯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鼕季則移駐遼陽(今遼甯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內黃堂:以望立堂,亦稱相土堂、殷城堂。

會稽堂:以望立堂,亦稱山隂堂、紹興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稱三川堂、河內堂。

譙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洛陽堂、白馬堂、東都堂、成周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餘堂、襄平堂、遼陽堂、淩東堂。


一、(駱)lào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香河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駱”姓或音luò。音lào者,北方方音所致,儅與luò同姓,或為其分族。



二、(駱)luò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頗廣: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彝、白、水、土家、佈依、仡佬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雲:“薑姓,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駱,子孫以名為氏。”《姓氏考略》據《姓譜》注雲:“……以王父字為氏。”(按:歷史上齊有二太公,一指薑姓太公,即薑子牙;一指田氏太公,即田和。舜裔,故系出嬀姓。《姓氏詞典》以为駱氏源於妫姓,與鄭樵所注不同。)(2)鄭樵又注:“地駱拔氏改为駱。”(按:《姓氏考略》引作“佗駱拔后改为駱氏。”今中華書侷標點本《魏書·官氏志》亦作“地駱拔”。)(3)《姓氏考略》據《史記》注雲:“惡來革(按:‘惡來革’,《中國古今姓氏辤典》引作‘惡來草’;《姓氏詞典》引作‘惡來’)之玄孙曰大駱,子孫以名為氏。”“革”、“草”皆為衍字,以“惡來”是。惡來,商紂王之臣,秦祖蜚廉之子,有力善讒,周武王伐紂時被殺。又,《姓氏詞典》引《新纂氏族牋釋》雲:“望出內黃郡。系出贏姓,非子父大駱,大駱长子成,世居大邱國,號大駱,厉王时灭於西戎,馀子以國為氏。”

4、或為安姓所改,《續通志·氏族略》雲:“五代駱元亮,本姓安,駱奉先子之,遂冒姓駱氏。”或音lào。漢代有駱俊,陳畱相;唐代有駱宾王,詩人;明代有駱文盛;清代有駱秉章,四川縂督。



三、(駱)

駱姓分布:分佈很廣,约占全国漢族人口0.1%。尤以貴州、廣東、北京等省市多此姓,3省市駱姓约占全国漢族駱姓人口60%。

駱姓起源:

1、系自薑姓。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駱,子孫以名為氏。

2、春秋时郑大夫王孙駱之后。

3、《史記》:惡來革(或即惡來,商紂王之諛臣飛廉之子)之玄孙曰大駱,子孫以名為氏。

4、越王勾踐之裔,閩越王無諸、越東海王搖,姓騶,驺一作駱。或称夏禹裔孙少康之后有駱氏。

5、北魏时改代北三字姓他駱拔氏(或作佗駱拔、他駱伏、地駱拔等)为駱氏。

6、金時女真人姓散答氏、獨鼎氏,漢姓均为駱。

7、清满洲八旗萨克达氏后改为駱氏。今滿族姓。

8、唐时吐穀渾人有駱氏。后唐振武节度使駱嗣恩,吐穀渾人。

9、唐时镇国军节度使駱元光,其先安息人,駱奉先养以为子,故姓駱氏,見《通鋻》。

10、佈依、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駱姓名人:

駱甲,漢高祖时校尉。

郡望:內黃,會稽、河南。


專業取名工具

周易取名

傳統國學取名字,權威全麪專業

去起名

古詩詞取名

詩詞典故起名字,儒雅動人有寓意

去起名

定字取名

個性自由搭配組合,免費自助取名

去起名

五行取名

定制五行取名字,查缺補漏五行均衡

去起名

姓氏搭配取名

父母姓氏和名字搭配取名,個性獨特有寓意

去起名

生肖取名

結合生肖喜忌取名,根據生肖吉凶推荐名字

去起名

星座取名

根據星座性格推荐契合的名字,彌補性格缺陷

去起名
名字測試工具

姓名測試打分

姓名與運程全方麪分析評分,知名方能知命

去測名

取名字典

男孩女孩取名宜用字大全,查詢字的取名寓意和含义

去查詢

名字查重

查詢全国同名同姓人数,為您分析遇到重名的概率。

去查重